真實案例:重訓後胸痛、冒冷汗,他急性心肌梗塞發作了!
今天到消防隊救護協勤時,我遇到一位 44 歲的先生,在健身房重訓後突然出現胸痛與劇烈胸悶。我們抵達社區大廳時,他整個人坐在椅子上,臉色發白、滿頭大汗、痛得站不起來。我看著他滴著汗、手一直按著胸口,直覺就覺得不對勁。這可能不是單純的肌肉痠痛或壓力大造成的胸悶,可能是心臟在求救了。
在送醫的過程中,我萬分擔心他會突然失去意識、心跳停止(OCHA, out-of-hospital cardiac arrest),那代表我們必須立刻急救。所幸他撐到了急診室,人還清醒著,但他連自己的名字和身分證字號都說不出來。
一進急診室,醫師立刻為他做心電圖檢查。只見年輕醫師做完後,跑著把報告拿給資深醫師看。資深醫師看了一眼,大喊:「STEMI!(ST 段上升型急性心肌梗塞)」那位先生隨即被推進急救室。那一刻,我的衷心希望他能撐過這一關,好起來。
這件事讓我深刻體會,胸悶不是小事。本篇文章,我想詳細帶大家了解胸痛:什麼樣的狀況需要就醫、心肌梗塞的早期症狀、該如何預防。如果你平時有胸痛,務必詳細閱讀本篇文章。
📖 文章目錄
胸痛有關係嗎?什麼樣的症狀需要立即就醫
很多人都曾有過「胸悶」「胸口發緊」「喘不過氣」的經驗,搞不清楚到底什麼時候該就醫。其實,胸痛危不危險的關鍵在於—胸痛發生的時間點與情境。
一、活動時出現的胸痛,要高度懷疑心臟問題,須立即就醫
如果你在運動或活動中出現胸悶、胸口緊繃、呼吸困難或冒冷汗,例如在爬樓梯、跑步、提重物、重訓時症狀特別明顯,這就可能是冠狀動脈阻塞、心肌供氧不足的警訊。有些人在急性心肌梗塞發作的前幾天或前幾週,會出現「運動時胸悶、休息後緩解」的狀況。也有些人早期會以「肩膀痛」、「牙齒痛」、「背悶」為主訴,這是因為心臟與這些區域共用相同的神經傳導路徑。
心肌梗塞急性發作時的胸痛強度往往非常劇烈,常被形容為「像有大石頭壓在胸口、痛到說不出話、呼吸困難」。除了胸口中央的劇痛之外,疼痛也常會「放射」到其他部位,例如左肩、左手臂、下巴、背部、甚至上腹部,這種疼痛甚至需要使用嗎啡止痛才能緩解,絕對不是忍一忍就會過去的那種。
如果平常檢查就有「三高」— 高血壓、高血糖、高血脂,又沒有好好控制,那你就是心血管疾病高風險族群。出現疑似症狀千萬別把它當作是肌肉拉傷或消化不良而延誤就醫,若能提早發現冠狀動脈狹窄,就能避免發展成心肌梗塞導致心跳停止的悲劇。
當你懷疑自己正發生急性心肌梗塞時,請務必到有人的地方,並大聲告訴他人你「胸痛、不舒服」,千萬不要一個人走到角落去休息,因為心肌梗塞隨時可能演變成心跳停止(心因性猝死),一旦失去意識,只有在旁邊的人能幫你撥打 119,並使用現在越來越常見的 AED(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) 幫助你電擊、恢復心跳。
心肌缺氧的時間拖得越久,心肌壞死的範圍就越大。有時候,那幾分鐘的時間,就決定了一個人能不能繼續活下來。如果能及時獲得急救並送醫開通血管、放置心導管支架,就有機會能平安度過這次的危機、繼續好好生活。
有些人會擔心自己分不清楚胸悶的來源,其實現在也有一些 穿戴式智慧手錶 能夠留下心電圖紀錄,平常就能看到心跳變化,必要時還能輸出完整的心電圖報告,提供醫師參考。我自己平常使用的是 Fitbit Charge 6,覺得在日常監測上多了一份安心。當然,這類工具不能取代專業檢查,但若能在症狀出現時留下紀錄,對醫師判斷也會是很有幫助的資訊。
二、靜態或情緒壓力時的胸悶,可能與壓力或神經有關
另一類常見的胸痛,是在靜態狀態或心理壓力大、睡眠不足時發生。例如睡不好、焦慮緊張、情緒低落或過勞時,會覺得「胸口悶、喘不過氣」。這類狀況多半與自律神經失調有關,若屬於這種情況,通常疼痛不會像心肌梗塞那樣劇烈,也可能伴隨肩頸僵硬、心悸、手腳冰冷、腸胃不適、睡眠品質差等症狀。不過,若胸悶或胸痛持續出現、影響日常生活,仍建議先由心臟內科醫師進行評估,排除心臟疾病的可能。
自律神經掌管著身體許多重要功能,包括心跳節奏、呼吸頻率、血壓調節、腸胃蠕動、體溫與流汗反應。當生活步調過快、壓力長期累積、休息不足時,交感與副交感神經之間的平衡就會被打亂,進而引發一連串難以明確歸因的不適。事實上,現代人被診斷為自律神經失調的比例相當高。
如果你經常感到焦慮、失眠,或覺得壓力大到喘不過氣,請不要忽略這些身體發出的訊號。可以從調整作息、放慢生活節奏、練習正念與深呼吸開始,幫助身心恢復穩定。同時,也建議尋求專業醫師或心理師的協助,從根本了解並照顧壓力的來源,讓身體重新找回平衡。
三、其他造成胸痛的原因
有些胸痛來自消化系統(胃食道逆流、胃脹氣)或肺部疾病(肺炎、氣胸、腫瘤)。這類疼痛的位置、性質和時間點都會有所不同,例如:吃飽後胸悶:多與胃酸或脹氣有關深呼吸會痛、咳嗽會痛:可能是肺部或肋膜問題,這些狀況通常疼痛是漸進、可定位的,而非心肌梗塞的瞬間的尖銳和壓迫感。若懷疑是這類情況,建議可先掛肝膽腸胃內科或胸腔內科,由醫師進一步評估。
因為胸痛的來源可能非常多樣,在不同的情況下,疼痛的位置、強度與發作樣態都不一樣。所以觀察疼痛何時出現(活動中還是靜止時)、位置是否固定、伴隨哪些症狀(呼吸困難、噁心、出汗),這些都是提供醫師判斷的重要線索。如果真的不確定是哪一科,也沒關係。可以先掛你覺得最有可能的科別,讓醫師初步排除問題。若醫師懷疑原因在其他系統,他會再協助你轉介到合適的科別。
如何預防心肌梗塞?從健檢到健康管理全面守護心臟
心肌梗塞的發生通常不是「突然」的,而是多年的血管膽固醇斑塊堆積、發炎、硬化,最後有一天終於在壓力或劇烈活動下阻塞。所以日常的預防至關重要,以下幾點是最實際的預防建議 。
1️⃣ 定期健檢
別再以為心肌梗塞是「老人家的病」,臨床上,心肌梗塞患者的年齡有年輕化的趨勢。這次協勤的個案才44歲,外表看起來很壯碩健康。但光看外表是不準的,只有身體的數據不會說謊,用健康檢查確認「自己真的健康」,比憑感覺相信「我應該很健康」更科學、更實際。
現在台灣國健署有提供 40 歲以上民眾的免費成人健檢,項目包括血壓、血糖、血脂、肝腎功能等,除此之外,還有許多其他可以利用的健康檢查資源,可參考我的另一篇文章👉 想要健康不必妥協:經濟實惠的健康檢查資源一次看 瞭解更多,開始幫自己安排規律健檢。
2️⃣ 控制三高、積極健康管理
高血壓、高血糖、高血脂被視為心肌梗塞的三大元兇。臨床上,不少人不喜歡立刻吃藥,這完全可以理解。想先透過運動、飲食調整、減重來改善,都是可行的方式,但前提是一定要規律複檢,確認調整是否有效。
除了生活型態改善外,市面上也有一些保健營養素被研究證實,對三高管理有一定幫助,例如:
✅ EPA(魚油中的一種 ω-3 脂肪酸):有助於降低三酸甘油酯,並改善血管彈性與抗發炎反應。
✅ 鉻(Chromium):在血糖調節中扮演角色,能提升胰島素敏感度,對於血糖控制有助益。
✅ 鎂(Magnesium):參與體內 300 種以上的酵素反應,能幫助放鬆血管、穩定血壓,並有助於改善睡眠與壓力反應。
這些保健品並非藥物,效果不會立竿見影,仍需搭配均衡飲食與規律運動。使用前,需諮詢醫師或營養師,專業建議服用。若後續複檢數值仍不理想,就應遵照醫師指示用藥。一旦開始用藥,務必規律服用,切勿自行停藥,否則可能在短時間內增加心臟事件風險。
3️⃣ 減少壓力、維持良好睡眠品質
長期壓力是現代人最常忽略的「隱形殺手」。當我們處在高壓環境中,交感神經會長期處於興奮狀態,使心跳加快、血壓升高、血管收縮,這些反應原本是短暫應對壓力的生理機制,但如果長期維持,就會導致血管發炎與動脈硬化,大幅提高心肌梗塞與中風的風險。
另一方面,睡眠品質差同樣會影響心血管健康。研究顯示,每晚睡眠時間若長期少於 6 小時,罹患高血壓、糖尿病、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都會上升。睡不好時,身體壓力荷爾蒙(如皮質醇)也會居高不下,使血糖、血壓、心率都難以穩定。
因此,想要預防心肌梗塞,學會管理壓力與擁有良好睡眠品質是關鍵一步。我在其他文章中也有更深入分享壓力管理的的相關議題:
4️⃣ 均衡飲食與適度運動
健康飲食與規律運動,是管理三高、預防心肌梗塞最根本、也最實際的方法。再多的保健食品或藥物,若飲食與生活習慣沒有調整,效果都會有限。飲食部分,建議參考「地中海飲食」原則:
✅ 使用橄欖油等植物油取代飽和脂肪。
地中海飲食飲食模式有助於降低血脂、穩定血糖、減少發炎反應,也是被許多研究證實最能預防心血管疾病的飲食方式之一。
運動則是幫助控制體重、提高胰島素敏感度、促進血液循環的關鍵。建議以中強度有氧運動為主,例如快走、游泳、騎腳踏車或慢跑,每週累積至少 150 分鐘。可以從簡單、可持續的運動開始,逐步增加強度與時間,讓身體有足夠時間適應,才能長期維持運動習慣。
結語:投資健康才是最划算的「複利投資」
很多人花時間算哪支股票或基金報酬最高,卻忽略了最可靠、最穩健的「資產」—自己的健康。每一次健康飲食的選擇、每一次規律運動、每一次定期檢查,都是在為自己累積長期回報。它帶來的回報穩定、持久、無價,比任何投資都要划算。把時間和心力投入健康,你得到的複利回報,將伴隨你一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