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我陪伴一位好友的孩子走過妥瑞氏症的復原之路。起初,孩子常出現不自主的眨眼、抽動症狀,這些與妥瑞氏症狀相似的表現讓好友感到非常的焦慮與不安。透過我推薦的中醫整合治療,包括中藥調理、針灸介入,以及生活習慣的改善後,孩子的症狀逐漸減輕,最終甚至完全消失。這段陪伴的經驗不僅讓我看見中醫在妥瑞氏症狀治療上的臨床價值,也啟發我更深入思考整合調理的邏輯。本文將分享這一路上的觀察與心得,並探討中醫在妥瑞氏症治療中的多面向應用,期望能為正在面對相同挑戰的家庭帶來新的方向與希望。
📖 文章目錄
孩子不自主抽動的生理原因
✅ 營養不均衡:缺乏必要的微量元素、維生素或 Omega-3 脂肪酸,可能影響神經傳導物質的合成與穩定。
✅ 睡眠不足:神經系統在休息不足的情況下更容易亢奮,抽動症狀加重。
✅ 心理壓力與焦慮:交感神經長期處於緊繃狀態,會進一步加劇不自主抽動。
因此,妥瑞氏症臨床治療的核心在於「整合性調理」,治療也不應只依靠單方面的藥物,而是要全面地調理,幫助孩子的神經系統回到穩定的狀態。除了透過中藥或針灸來改善神經功能,更要同時處理過敏、發炎、營養、睡眠與心理壓力等問題。唯有在多方面都獲得改善時,孩子的神經系統才能真正回到平衡,抽動症狀才有機會穩定甚至消失。
父母的應對方式
孩子的症狀並非刻意,而是源自於身體內在的失衡,例如神經系統的異常放電、過敏性鼻炎引起的免疫反應,或是焦慮壓力造成的神經亢奮。父母應該先幫自己做好心理建設,以理解與陪伴為基礎對待孩子,不要再給孩子更多的壓力了。如果真的要提醒,也應該是適當柔和的善意提醒,次數不宜太多,稍微提醒孩子注意自己的小動作就好,而非責罵,並積極尋求專業協助,才能幫助孩子找到身心的平衡。
中醫如何使用藥物治療妥瑞氏症
在中醫典籍中並沒有「妥瑞氏症」這個病名,但臨床上,中醫師通常會從 安神定志、調理脾胃、平肝息風 等方向著手,幫助孩子的神經與身心逐漸恢復平衡。以下整理了醫師為孩子所使用的主要藥方內容,治療過程中,醫師也有依孩子的體質與症狀變化,適度調整劑量。為了讓更多家長了解中醫的治療邏輯,我也查詢了相關資料,整理出這些藥材在中醫典籍與臨床上的常見功效。以下內容僅供參考,每位孩子的狀況不同,仍需由專業中醫師診斷並開立合適的處方,才能達到最佳療效。
1️⃣ 天麻鉤藤飲:
「天麻鉤藤飲」是治療這類神經性抽動常用的經典方。主要功效是鎮靜神經、降低中樞過度興奮,同時幫助睡眠與穩定情緒。
2️⃣ 全蠍:
「全蠍」可能是許多家長聽到會驚訝的藥材。雖然名字聽起來可怕,但經過炮製後的全蠍已無毒性,反而具有很好的止痙、通絡 作用,臨床上常用於抽動、痙攣、面肌抽搐等狀況。在中醫理論中,妥瑞的抽動被視為「風邪內動、經絡不暢」的表現,是指身體內部陰陽失衡,過多的陽氣化為內風,引起疾病。而全蠍恰好能「搜風通絡」,平衡過度放電的神經訊號。
3️⃣ 金銀花:
許多孩子的抽動症狀會隨著感冒、過敏,這代表體內有「熱」或「炎症」。金銀花在這裡扮演的角色不只清熱解毒,也能降低神經系統的發炎反應。從現代醫學角度看,妥瑞症與神經發炎、免疫反應異常有關;而金銀花的多酚與綠原酸等成分,正有抗發炎、抗氧化效果。因此在臨床上,金銀花常被用來「降火解毒」,幫助孩子體內的熱能平衡、神經穩定。
4️⃣ 六君子湯:
孩子若脾胃虛弱,容易生痰,脾胃無法正常運化水濕,導致濕氣、痰濕在體內積聚,形成「濕痰」。在中醫理論中,「痰濁」常被視為阻滯清竅、影響神經傳導的重要因素。六君子湯透過健脾益氣、化痰止濁,能改善腸胃功能,減少痰濁生成,讓神經傳導更順暢。
5️⃣ 杭菊:
杭菊性味甘苦,偏涼,常用於清肝火、平肝風。臨床上,孩子若伴隨眼睛疲勞、眨眼頻繁,或因肝火上炎導致神經亢奮,杭菊能幫助清熱平肝,減少抽動。它同時具抗發炎、抗氧化作用,對過敏性鼻炎也有一定緩解效果。
6️⃣ 內金:
內金主要作用是健脾消食、化積滯。許多孩子因飲食不當或消化功能不佳,導致食積化熱、痰濁內生,進一步影響神經系統。內金能改善腸胃消化,減少體內積滯,間接降低抽動症狀的誘發。
7️⃣ 沙參麥冬湯:
沙參、麥冬組成的方劑,常用於陰虛燥熱、咽乾口渴、心神不寧。妥瑞孩子可能因長期焦慮或過度消耗,出現陰虛火旺的體質,容易神經亢奮。沙參麥冬湯能養陰清熱、潤燥安神,幫助孩子恢復神經系統的穩定。
8️⃣ 甘麥大棗湯:
這是一個經典的「安神方」,常用於治療小兒夜啼、焦慮、情緒不穩。妥瑞孩子常伴隨焦慮或情緒緊張,甘麥大棗湯透過甘草、浮小麥、大棗的組合,能養心安神、緩解焦慮,減少因心理壓力引起的抽動。
孩子在持續兩個月的中藥調理後,症狀已經明顯改善,幾乎不再出現眨眼睛症狀。為了避免突然停藥可能帶來的反彈,我們和醫師仔細討論後,決定採取漸進式的方式,最後兩週改成每兩天服用一包藥,逐步減少劑量,讓孩子的神經系統能有時間適應,也避免因過快停藥而可能出現的症狀反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