沒上安親班,孩子依然班排前三!我的真實經驗分享

安親班

在台灣,孩子國小一入學,父母最常思考的一個問題就是:「課後要送去哪個安親班?」好像安親班成了小學生放學後的標配,沒有去的孩子甚至會被質疑:「那他的功課誰盯?會不會落後?」

但我們家的經驗,或許會顛覆很多人的想像。

我的兩個孩子,Summer現在國二、Ray國小五年級,從來沒有上過安親班,卻依然能在班上保持不錯的成績。Summer國小時期幾乎一直維持在前三名,現在國二成績依舊在前五名;Ray則是目前國小五年級,成績也穩定在班排四、五名之間。

很多朋友聽到後都會露出驚訝的表情,甚至有人直白地問我:「真的沒送過安親班嗎?」答案是真的沒有。不是因為我們家不在意功課,而是我始終認為,孩子的學習與成長,不能只是填滿作業本和寫不完的評量。 這篇文章會小心跟大家分享我的觀念,還有我們家兩個小孩是如何不透過安親班,成績依然可以維持在前段班。

家長為什麼會幫小孩選擇安親班?

安親班在台灣會如此盛行,其實可以理解。多數家長五點、六點甚至更晚才下班,但小學生下午三、四點就放學。中間這段空檔,確實讓父母焦慮:孩子去哪?誰來照顧?許多父母回到家已經筋疲力盡,還要再陪孩子寫功課、改作業,對雙方都是壓力。安親班打著「幫助完成功課」的口號,自然成為解方。有些安親班除了功課,還會加碼寫更多評量或先教下一學期課程。對於害怕孩子「跟不上」的父母來說,安親班似乎能提供一種保障。

我不支持安親班的原因

雖然安親班能幫父母解決部分現實問題,但我認為它帶來的副作用更大,尤其在孩子最需要探索和成長的年紀。以下是我不支持安親班的原因:

1. 創造力與想像力被壓縮

安親班的日常幾乎是「寫功課 → 寫評量 → 檢查 → 再練習」。這種模式或許能讓孩子短期內在成績上不落後,但卻剝奪了他們最寶貴的「自由探索時間」。我一直覺得,給孩子一點「空白」是非常重要的。不要總是大人安排好「接下來要做什麼」,而是讓孩子自己去想「我能做什麼、我想做什麼」。這種自主的思考與探索,才是真正培養創造力的養分。

很多時候,看似「無所事事」的時刻,孩子可能在拼積木時創造出新的玩法,在紙上隨手塗鴉時展現想像力,或是在庭院裡觀察一隻螞蟻時,打開了對世界的好奇心。這些片刻,比起一再重複的練習題,更能讓他們長出獨立思考與創造的能力。

2. 自主管理能力無法培養

在安親班裡,老師幫你安排時間、盯著孩子寫完作業,孩子完全不用思考「要怎麼分配時間」。長期下來,他們習慣有人提醒,卻不懂得如何規劃自己的學習。等到國中、高中甚至大學,父母和老師不再全程監督,他們很可能會陷入手足無措。

以我們家為例,我的小孩回到家後,幾乎都能自己安排時間。一開始,低年級的時候,他們也常常忘記該先完成作業、反而先去玩。那時候我會提醒他們,把「該做的事情」和「想做的事情」分清楚。久而久之,這個習慣慢慢養成,他們回到家就會先把功課完成,再安心去玩樂。現在,他們幾乎完全不需要我提醒,就能自己規劃時間。這種自主安排的能力,不只是為了課業,更是一種能帶著走一輩子的自律。

3. 活動空間受限,影響身心發展

安親班大多數都是在小小的教室裡,孩子放學後又要坐上兩三個小時,這對低年級的小學生來說,簡直就是一種折磨。這個年紀的孩子,本來就應該透過跑跳、伸展和遊戲來發展大肌肉,刺激骨骼與肌肉的生長。如果長期被困在狹窄的空間裡,缺少足夠的運動,不僅影響體能,連身高發育也可能受到限制。

更不用說,安親班的日常幾乎就是盯著課本和作業,眼睛長時間近距離用力,很容易加速近視的發生。台灣的小學生近視率已經非常高了,如果課後還繼續困在室內、缺少戶外光線刺激,對視力的傷害只會更嚴重。

相反地,若孩子能有更多時間在操場、公園奔跑,或是參加運動相關的訓練,不只幫助骨骼健壯、肌肉發達,還能因為更多的戶外活動降低近視的風險。對正在長身體的孩子來說,空間和運動的自由,絕對比一張又一張的評量重要得多。

4. 心理壓力累積

對孩子而言,學校的課程已經足夠緊繃。下課後,如果還要繼續被迫完成大量作業與測驗,很容易造成厭倦學習的情緒。其實在我看來,小孩把學校功課完成後,如果成績能維持得不錯,那就已經足夠了。沒有必要再額外寫一大堆評量,更不需要「超前教學」。

安親班常常會提早把新單元教完,家長一開始可能覺得很安心,認為孩子「跑在前面比較好」。但事實上,孩子在學校上課時,因為覺得「都聽過了」,反而不專心聽講,甚至養成上課心不在焉的壞習慣。到最後,這種「跑在前面」不但沒有真正加分,還可能適得其反。學習是一場長跑,不是比誰先衝出去,而是能不能穩定持續,才會走得更遠。

當然,我並不是反對所有的練習。確實,如果孩子在某些科目或題型上還不熟悉,適度地多做幾題加強,是有幫助的。但重點在於「適度」—只是針對不熟的部分加強,而不是機械式地要求一遍又一遍的練習。這樣不但消耗了孩子的專注力,還會讓他們覺得學習是一件痛苦的事。適度練習能幫助孩子進步,但過度要求只會讓孩子失去學習的熱情。

安親班的替代方案

如果不去安親班,孩子的課後時間要怎麼安排?其實現在學校與社區資源都很多,父母只要稍加規劃,就能找到更健康的替代方案,例如:

1. 課後照顧班

許多學校本身就有課後照顧班,費用相對低廉,而且有規律的上下課時間。孩子可以在這裡完成基本的作業,也能和同學一起活動。和安親班不同的是,課後照顧班氛圍比較輕鬆,不會強迫孩子寫額外的評量。孩子若早早寫完功課,就可以自由閱讀或參與小型手作。

2. 運動校隊

我非常推薦孩子參加校隊。我的兩個小孩都參加學校的桌球校隊。這些活動除了讓他們體能變好,也培養了紀律、團隊合作和抗壓能力。最重要的是,運動帶來的成就感與快樂,是書桌前無法取代的。 我的另一篇文章覺得孩子過動嗎?加入運動校隊是可以考慮的一個選擇有詳細分享我兩個孩子Summer 和 Ray加入運動校隊之後的改變

3. 才藝班與育樂營

除了運動,孩子也可以接觸美術、音樂、程式設計等才藝。很多學校在課後就會舉辦育樂營,類似才藝課程,主題多元又有趣,每所學校提供的內容略有不同。家長可以透過校網或直接詢問學務處、班導師來了解。當然,外面的才藝班也很不錯,家長可以依孩子興趣選擇。相比之下,孩子在這類課程中能探索興趣、學習新技能、認識不同的朋友,通常比在安親班反覆寫評量更有收穫,也更能保持學習的熱情。

家長心態的提醒:放下焦慮,相信孩子

對父母而言,最大的挑戰,其實不是「要不要送孩子去安親班」,而是能不能放下焦慮。我自己也常常為了孩子好,而操之過急。但回頭想想,真正能幫助孩子的,不是急著要求立刻完美,而給他們時間慢慢學會

以我家的老二 Ray 為例,他並不是一開始就能完全自主管理時間。低年級的時候,他常常需要我提醒:哪些事情該先做、哪些事情可以稍後再玩。每次作業完成前,或安排玩樂時間,他都還需要一點點引導。隨著時間過去,我逐漸放手,他慢慢學會自己安排學習與玩樂的先後順序。現在,Ray 幾乎不需要我提醒,就能自主完成功課、規劃玩樂時間了。

和各位家長共勉:讓我們一起接受孩子的學習曲線吧,不因一時的分數起伏而慌張;把課後時間視為「成長」而非「補習」的機會。給孩子更多自主探索的空間,他們可以慢慢學會時間管理、自己安排學習與玩樂,並在過程中培養自信、創造力和自律。

安親班並非絕對不好,找到適合孩子的方式最重要

當然,安親班並非絕對不好,每個家庭的情況也都不同,每個孩子的性格也都不同,選擇時當然要綜合考量環境、教育理念、空間氛圍、孩子喜好等各項因素。

身為父母,我們最在意的,就是孩子能快樂學習、健康成長。是否選擇安親班,或給孩子更多自由探索的時間,並沒有標準答案,希望我的分享能給家長們一點靈感,幫助孩子找到最適合的方式,讓孩子開心、自在地學習與成長。


▶ 延伸閱讀:
▶想看更多相關文章,歡迎造訪教養札記專區
▶ 關注Serena歡迎追蹤IG請私訊跟我說一聲你是從部落格來的喔,我會很開心收到你的訊息)
▶ 預約健康講座、合作洽談歡迎填寫表單  

本文歡迎社群分享,如需轉載編輯,請與我聯繫,轉載必須註明原作者名稱與原文連結。Serena The Health Coach保留著作權 Copyright © 2024 Serena The Health Coach

Serena The Health Coach

✢ 美國ACE認證健康指導教練、公共衛生碩士、健康講師 ✢熱衷傳遞健康知識,進而幫助大家擁有健康快樂的生活

張貼留言

較新的 較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