腰痠背痛、膝蓋無力、臉部凹陷、法令紋下垂:你可能忽略的早期骨質疏鬆警訊!

腰痠背痛

肌肉痠痛、腰痠背痛,甚至爬樓梯都覺得吃力?這些症狀不一定是疲勞,可能是骨質密度下降的警訊喔!台灣65歲以上長者骨質疏鬆盛行率高達 14.1%,女性更是男性的兩倍!女性從35歲開始骨質就逐漸流失,到了45歲停經後,由於女性荷爾蒙急遽下降,骨質流失速度更是加快。

身為女性和健康推廣工作者,我深知骨質疏鬆的風險不容忽視。骨頭是身體的支架,一旦骨質流失,不僅容易腰痠背痛,連臉部也可能出現凹陷等老化現象。為了維持骨本與外貌,這些年我開始透各種方法來照顧骨頭健康。本文將帶你深入了解缺鈣的危機遠比你想像的嚴重,並教你如何透過生活型態的調整,有效逆轉骨質疏鬆。

國民營養調查揭露:鈣與維生素D缺乏是全民危機

很多人都不知道台灣全國人民缺鈣的情形有多嚴重。根據國民健康署的調查結果:

✅ 近100%的兒童與青少年鈣攝取量未達建議標準
✅ 超過8成的成年人也攝取不足 

這些數據非常令人震驚,卻鮮少被重視。許多人直到出現骨折、腰痠背痛、肌肉痠痛、甚至臉部凹陷等症狀時,才驚覺骨質密度早已悄悄下降。更令人擔憂的是,國人維生素D的缺乏率也高達60%以上,而維生素D是幫助鈣吸收的關鍵營養素。缺乏維生素D不僅會加速骨質流失,還可能導致免疫力下降、增加憂鬱焦慮等許多慢性疾病的風險 。

缺鈣的危機:不只是骨頭,影響全身

1. 腰痠背痛、骨折、身高變矮——骨質流失的直接後果

當身體長期缺乏鈣,骨質密度逐漸下降後,會導致骨頭變得脆弱。最常見的症狀就是腰痠背痛,尤其在久坐或搬重物後更明顯。這有可能是因為脊椎骨承受壓力卻缺乏足夠支撐力,容易造成微小骨裂或椎間盤壓迫。

更嚴重的是,骨質疏鬆還會讓人身高變矮,甚至因骨折而長期臥床。髖關節骨折和脊椎骨折是老年人很常見的傷害,不只復原期長,還會讓長者行動受限、生活品質大受影響。然而,這些問題往往是在骨質流失多年後才爆發,而等到發生時,也不及了。

2. 睡眠、情緒、神經系統也受影響

鈣不只存在於骨頭,也參與神經傳導與肌肉收縮。缺鈣會導致神經系統不穩定,出現肌肉抽搐、手腳麻痺、甚至心悸等症狀。許多人不知道,甚至睡眠品質差情緒焦慮、易怒也可能與鈣不足有關。

尤其是女性在更年前期與更年期階段,身體正面臨劇烈的荷爾蒙波動,許多女性在這個階段出現情緒不穩、焦慮、易怒、失眠、心悸等症狀,常被誤認為是壓力或心理問題,但其實背後可能是鈣與維生素D的長期缺乏,營養失衡合併荷爾蒙波動,所導致的神經系統功能紊亂。

鈣參與神經傳導與肌肉放鬆,維生素D則是調節免疫與情緒的重要因子。當這兩者不足時,身體無法穩定運作,導致睡眠品質下降、情緒波動加劇,甚至影響日常生活與人際關係。

這些年我接觸過許多接近更年期的女性,常常聽她們抱怨腰痠背痛、睡不好、情緒不穩,她們也都看起來很憔悴。令人擔心的是,她們往往不知道這些症狀可能與骨質流失有關,也不覺得需要特別處理。直到出現症狀時,往往已經錯過了最佳的預防期。

3. 臉部凹陷、外貌老化—是骨頭在退化!

許多女性在保養上投入大量金錢與心力,買昂貴的精華液、抗老霜、玻尿酸,努力維持臉部的豐潤與緊緻。但真正支撐臉部輪廓的,不只是皮膚與脂肪,還有骨頭本身的扎實度。顏面骨萎縮會讓臉部失去支撐力,導致臉頰凹陷、法令紋加深、嘴邊肉下垂,看起來憔悴、老態明顯。眼窩骨萎縮也會讓眼袋更明顯,整體臉型變小但更顯老。

這些外貌變化常被誤認為是皮膚老化,其實是骨頭在退化。補鈣不只是為了預防骨折,更是維持臉部輪廓與年輕感的重要關鍵。骨質密度高的人,臉部線條更飽滿、肌膚更有彈性,看起來自然年輕。所以,與其只在臉上塗保養品,不如從骨本開始保養,才是真正的抗老根本。

高鈣食物有哪些?芝麻粉是我喜歡的選擇

根據《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》第八版,19歲以上成人每日建議攝取量為1000毫克,而50歲以上長者則建議提高至1200毫克。補補鈣除了喝牛奶以外,小魚乾、黑芝麻、髮菜、山粉圓等也都是高鈣食物的好選擇。其中黑芝麻不僅鈣含量高,每 100 克就含有約 1479 毫克鈣。

我自己最喜歡的補鈣方式就是每天吃芝麻粉。芝麻粉不需要特別料理,只要加在豆漿、優格或燕麥粥裡就很方便,不僅香氣濃郁,還能讓我在忙碌的生活中輕鬆補鈣。以下兩款芝麻粉我個人特別喜歡,會交替食用:

芝初高鈣黑芝麻粉

標榜採用8倍細緻研磨技術,喝起來的確口感比較滑順,比較不會有沙沙的卡喉嚨感。由於芝麻粉在高溫潮濕環境下容易被黃麴黴菌污染,產生具有強烈肝毒性與致癌性的黃麴毒素,所以我在挑選產品時會特別注意有沒有通過黃麴毒素檢驗。芝初的產品在原料端有通過農藥殘留、重金屬和黃麴毒素的層層檢驗,所以讓我很安心。

芝初高鈣黑芝麻粉


源順黑芝麻粉

這款芝麻粉主打無添加、低溫烘焙保留營養,而且還經過催芽處理,具有較高的營養價值,營養成分更容易被人體吸收。源順的產品同樣有通過黃麴毒素檢驗。

源順黑芝麻粉

鈣片補充也很方便,記得搭配維生素D

除了從食物中攝取鈣質,我也會直接補充鈣片,尤其在繁忙飲食不均的日子更會記得補充。市面上碳酸鈣是最常見的補鈣形式,不過有些人服用後可能會會出現脹氣或便秘的副作用,像我的妹妹一吃碳酸鈣就便祕,如果你有這些情況,可以改吃其他種類的鈣片,例如檸檬酸鈣、或海藻鈣,這些對腸胃比較溫和。我的妹妹後來改吃檸檬酸鈣之後就不再有便秘困擾,同樣能有效補充鈣質。

我自己的習慣是交替補充不同種類的鈣片,我不會太執著於吸收率或品牌,重點是規律補充,讓身體每天都有穩定的鈣來源。補鈣的的時候建議搭配維生素D一起吃,吸收效果會更好,也能幫助骨頭真正把鈣收收起來。以下這款產品就是很不錯的綜合搭配。

⚠️ 提醒:本文提及的保健食品並非為取代治療的處方,而是在日常生活中能夠搭配的輔助方式,請務必與您的醫師討論後,在遵循醫師指示的基礎上執行。

Nelum 鈣、鎂、D3

🧷 參考商品頁面:Nelum D3 800 IUNelum 鈣、鎂、D3

三多 檸檬酸鈣

骨頭不是吃鈣進去就變強,還要「用」才行!

很多人以為補鈣就是吃進去就好,但其實骨頭需要「刺激」才會把鈣吸收進去、變得更扎實。現代人生活型態久坐為主,能坐絕不站、能躺絕不坐,一天步數甚至連2000步都不到的人比比皆是。這樣的生活方式讓骨頭長期處於「閒置狀態」,即使補了再多鈣,也難以有效吸收。當我們提到「負重運動」,很多人第一時間會聯想到健身房、重訓等高強度活動,覺得太困難、太遠。但其實,最簡單也最有效的方式,就是—戒掉坐電梯

我自己平常就會盡量走樓梯,只要是三樓以內,我都幾乎選擇用走的。這就是一種最基本的「負重運動」,因為你在用自己的體重訓練骨頭,讓它知道「我還有在用喔」,它才會願意把鈣留下來。

如果想再進階一點,也可以試試看瑜珈、深蹲、徒手訓練、健身房請教練重訓等。瑜珈雖然看起來相對溫和,但其實很多動作都需要用身體重量去支撐與穩定,有點類似自由重量訓練,對骨質密度也很有幫助。不管你選擇哪一種運動,有做,絕對比沒做好。骨頭需要「使用」才會吸收鈣質、維持密度。選一個你喜歡的、願意長期執行的運動開始吧,讓骨頭知道你還在用它,它才會願意把鈣留下來。

腰痠背痛高危險族群建議安排骨密度檢查,了解骨本狀況

如果你已經年過40歲,或出現腰痠背痛、身高變矮、容易疲勞等症狀,建議可以安排骨密度檢查,了解自己的骨本狀況,才能真正做到預防勝於治療。尤其是女性,更是骨質疏鬆的高風險族群。根據資料,停經後婦女的骨折風險明顯上升,而許多女性在更年前期就已開始骨質流失,卻常常毫無自覺。

目前最常見的檢查方式是雙能量X光吸收儀(DXA),會測量腰椎與髖關節的骨質密度,檢查過程快速、無痛,檢查結果會以 T評分(T-score)呈現,代表你的骨密度與30歲健康成年人的比較值:

✅ T值 ≥ -1.0:骨質密度正常
✅ T值介於 -1.0 到 -2.5:骨密度減少,需加強保養
✅ T值 ≤ -2.5:骨質疏鬆,骨折風險高,建議積極治療 

檢查後,是否需要追蹤與治療,應依照醫師的建議與檢查結果來決定。若骨密度偏低,醫師可能會建議定期追蹤,並搭配飲食、運動、營養補充等生活型態調整,才能真正改善骨質狀況、降低骨折風險。

結語:努力就有機會看到回收

很多人會懷疑:「補鈣、運動真的有用嗎?」但我想分享一個故事,來回答這個問題。在《康健雜誌》的這篇文章中,這位60歲的女性分享了她在4年前,原本骨質密度是-2.0,已來到骨質疏鬆症(-2.5)邊緣。她藉由徒手練肌力、負重訓練及超慢跑,骨密度在4年後被她成功逆轉,一路爬升到-0.3,從常暈眩、生病,蛻變成靈活矯健,判若兩人。

這個故事讓我深受感動,也想把這句話送給你:努力就有機會看到回收。不論你現在幾歲,只要願意開始,就不嫌晚。補鈣、運動、檢查、調整,都是你對自己健康的投資。

所以,從今天開始,為你的骨本、你的外貌、你的生活品質,做一點改變吧。你會發現,身體會回應你的努力,而你也會因此變得更有力量。


▶ 延伸閱讀:
▶想看更多相關文章,歡迎造訪植物療癒專區
▶ 關注Serena歡迎追蹤IG (請私訊跟我說一聲你是從部落格來的喔,我會很開心收到你的訊息)
▶ 預約健康講座、合作洽談歡迎填寫表單  


若您有任何健康上的疑慮或不適症狀,請務必尋求專業醫療意見或諮詢合格醫療人員,本文不構成醫療建議,相關說明請見免責聲明本文歡迎社群分享,如需轉載編輯,請與我聯繫,轉載必須註明原作者名稱與原文連結。Serena The Health Coach保留著作權 Copyright © 2024 Serena The Health Coach
Serena The Health Coach

✢ 美國ACE認證健康指導教練、公共衛生碩士、健康講師 ✢熱衷傳遞健康知識,進而幫助大家擁有健康快樂的生活

張貼留言

較新的 較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