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過去陪伴的個案中,曾經遇過幾位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朋友,因為關節腫脹與疼痛的困擾,日常失活品質受到影響。他們都很渴望透過生活型態的調整,來減輕身體的慢性發炎、降低疼痛感、恢復一些生活的主動權。
在協助這些個案的過程中,我逐漸歸納出一些對「抗發炎」有幫助的飲食原則與保健食品建議,也希望透過這篇文章,提供有相同困擾的你一些參考。提醒,這些建議並非取代醫師的治療處方,而是在日常生活中能夠搭配的輔助方式,幫助疾病長期控制更為穩定,務必在配合醫療用藥的基礎上執行。
控制類風濕性關節炎核心:調節免疫功能、降低過度發炎反應
類風濕性關節炎(Rheumatoid Arthritis, RA)不是普通的關節退化問題,它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。意思是,免疫系統在誤判下,將正常的關節組織當成敵人,發動攻擊,導致慢性發炎、腫脹與疼痛。這樣「敵我不分」的免疫過度反應,也可能同時波及身體其他器官,長期下來對生活品質影響極大。
控制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核心,不是「提升免疫力」,而是「調節免疫功能、降低過度發炎反應」。這也是為什麼我在過去陪伴幾位RA個案的過程中,特別強調從飲食、營養補充與生活習慣三方面著手,來穩定體質、緩解症狀。
增加抗發炎食物、遠離促發炎食物:從日常餐桌開始調整
對於類風濕性關節炎這樣的自體免疫疾病,飲食中的「發炎促進因子」往往是被低估的影響來源。以下是幾項我常建議個案優先調整的方向:
- 深色蔬菜與莓果類:如菠菜、羽衣甘藍、藍莓、黑莓,富含植化素與抗氧化劑,有助於降低發炎反應。
- 富含Omega-3脂肪酸的食物:例如鮭魚、鯖魚、亞麻仁籽、核桃,有助於調節免疫系統與減少關節腫脹。
- 橄欖油與酪梨油:取代精緻植物油,提供溫和的抗發炎脂肪來源。
- 精製糖與加工食品:像是甜點、餅乾、即食品容易引發血糖波動與體內慢性發炎。
- 紅肉與高溫油炸食品:容易產生促炎物質AGEs(終末糖基化終產物)。
- 傳統補品或溫補中藥:人參、黃耆、靈芝、冬蟲夏草、鹿茸、十全大補湯等,有可能激發免疫,使本來就亢進的免疫反應更加劇烈。
- 溫熱性食物與調味:麻油雞、薑母鴨、燒酒雞等含有大量辛辣、刺激與溫補成分,可能更進一步助長和激活免疫力。
- 辛香料:麻油、花椒、辣椒、大量薑等辛香料應酌量使用。
- 加工食品:如火腿、熱狗、即食麵、調味醬,含有人工添加物與Omega-6脂肪酸,皆為促炎來源。
- 高脂紅肉與油炸食品:易產生AGEs終末糖化產物,引發發炎反應。
- 麩質與乳製品:部分人對這些食物有潛在過敏或不耐,可能加劇免疫反應,可先嘗試排除兩週觀察身體反應。
抗發炎保健食品:輔助調整體質的好幫手
除了飲食外,適度補充保健品也能協助身體對抗慢性發炎。以下是幾種科學文獻中常被提及的抗發炎營養素,若你有興趣嘗試作為日常保養的一部分,可以與醫師或藥師討論後開始補充,確保與目前的用藥不會有衝突:
✅ Omega-3脂肪酸(魚油):EPA與DHA成分可減少發炎介質釋放,有助緩解關節症狀。每日建議劑量約1000–3000mg EPA+DHA。
✅ 維生素D:許多自體免疫患者普遍缺乏維生素D,適當補充可調節免疫反應並降低發炎風險。建議檢測血中濃度後再補充。
別忘了,壓力管理與情緒照顧同樣重要
許多研究顯示,長期壓力會促使身體釋放更多發炎相關荷爾蒙(如皮質醇、腎上腺素),進一步加重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症狀。如果你正處於高壓生活、情緒疲憊的狀態,請溫柔地提醒自己:「不要再堅強撐下去了」。⠀有時候,適時放下完美主義、允許自己休息一下,反而才是讓自己慢慢好起來的重要起點。睡得好一點、吃得健康一點、說出真實的感受,是一種照顧自己。
我曾經陪伴過一位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個案,她是一位工作極為認真的中階主管,總是要求自己做到最好,工作壓力大、休息時間也少。當身體出現關節腫痛警訊時,他一開始還不願意多休息,認為「撐過去就好」。直到確診為自體免疫疾病後,她才開始真正面對身體的訊號,讓她意識到過去對自己要求過高、事事都追求玩美,反而讓身體承受太多。
那次陪伴經驗讓我印象深刻,因為她從一個「凡事都要做到最好」的角色,開始學著練習放下、放慢,最後懂得「有捨才有得,身體才是最重要的資產」。
對於慢性發炎疾病的調養,除了飲食和營養補充,也不能忽略情緒與壓力的釋放。當我們學會不再把自己逼到極限,願意給身體喘息的空間,療癒的力量才會悄悄啟動。
最後的提醒:這是一場長期照顧自己的練習
▶ 延伸閱讀:
▶ 延伸閱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