📖 文章目錄
減重前的基礎心態設定:絕對不能快
習慣一:三餐照常吃,掌握「原型食物」、「八分飽」、「晚餐減量」三重點
現在的我從不節食,三餐照常吃,代謝和體態反而更穩定。我會優先選擇原型食物,蔬菜種類越多越好,但每餐吃到八分飽就停,讓身體有足夠能量但不過度負擔。
如果真的想讓體重下降再明顯一點,我會調整晚餐的份量,只吃七分飽,盡量在18:30前吃完,之後就不再進食。因為晚餐後活動量相對低,把熱量集中在白天攝取,更有助於消耗、不容易囤積。而且晚餐距離睡覺時間近,選在這一餐少吃,反而比較不容易覺得委屈。
但如果當天晚上有打羽球,我就會正常吃晚餐,因為身體需要足夠的碳水來支撐有氧運動。前面提到的飲食方式是我在非運動日執行的。飲食需要依據身體需求做出彈性地調整,不要對自己太過嚴格,影響到運動時的體能狀況或心情。
習慣二:每日水分攝取足夠
習慣三:甜點零食照吃,但有限制
當我們進食、攝取碳水化合物後,血糖會上升,胰島素隨之分泌,幫助血糖進入細胞作為能量使用。但如果攝取的能量超過身體所需,胰島素就會將多餘的葡萄糖轉化為脂肪儲存起來。反過來說,當我們沒有持續進食、讓身體進入空腹狀態時,胰島素濃度會下降,這時身體才有機會啟動脂肪燃燒機制。簡單來說,會感覺餓,才有機會瘦。
依照胰島素的運作邏輯,我會建議:如果真的很想吃甜點或零食,最好安排在正餐後吃。因為那時血糖已經上升,胰島素正在作用中,這時吃甜食對身體的影響相對較小。反而如果等到餐後兩三小時、血糖已經下降的時候再吃,血糖會再次被拉高,胰島素又會重新分泌,導致脂肪更容易堆積。
也就是說,甜點不是不能吃,而是「什麼時候吃」也很重要。掌握好時機與份量,才能在享受美食的同時,不影響體態管理。
習慣四:餐與餐中間不吃點心,餓了才吃下一餐
承接上一段,懂得操作胰島素,才能輕鬆管理體態。三餐都可以吃,但不要一直吃,中間一定要留出空腹時間。這是現代人最容易忽略的部分,因為大家習慣隨手塞點小零食、喝含糖飲料,幾乎沒有真正「空腹」的時候。
但事實上,空腹時間是身體啟動脂肪燃燒的關鍵時段。當我們不持續進食,胰島素濃度會下降,身體才有機會進入燃脂模式。反過來說,如果一直吃、胰島素一直處於高峰,就等於一直在儲存能量、囤積脂肪。
所以我會刻意讓自己在餐與餐之間不吃點心,真的餓了再吃下一餐。真的要吃甜食,我會在正餐後吃。這不只是幫助體態管理,更是讓身體回到自然的代謝節奏。你會發現,當你開始習慣「餓了再吃、餐和餐中間不吃點心」,就能簡單瘦下來。
習慣五:晚餐時間越早越好,避免宵夜
有些人會推薦早上不吃早餐、從晚上吃完晚餐開始斷食到隔天中午,這種「早上斷食」的方式我個人不太喜歡。因為白天是身體和腦袋活動最密集的時段,需要充足的營養與能量來高效運轉。我反而更推薦晚餐後開始間歇性斷食,讓身體在晚上睡眠休息時段自然進入代謝調整,而不是在需要專注與體力的白天去忍耐飢餓。
習慣六:不一定要運動,有「活動」就好
減重真的不需要老是跟「運動」綁在一起。不是每個人都喜歡健身房,也不是每個人都有時間流一身汗。願意多活動就行,這才是最容易持續、最貼近生活的方式。
你可以選擇多走路、多爬幾層樓梯、坐捷運時多站一點,捷運提前一站下車、不叫 Uber Eats、在辦公室適當站立而不是整天坐著。這些看起來微不足道的行為,長期累積起來的熱量消耗,比你想像的更多也更重要。我自己平常很喜歡騎 YouBike,堅持不買機車,也從不叫 Uber Eats。太便利的坐式生活,是肥胖的根源。那些簡單可以做的日常活動不做,卻花大錢上健身房,有點本末倒置。
先從願意在生活中多活動開始吧!一週有 5 天走超過 8000 步(約 4 公里),我覺得就是一個很不錯的指標。有固定運動習慣的人當然可以繼續維持,但沒有運動習慣的人,只要願意在日常中多動一點,就已經非常棒了。
結語:真正有效的改變,從來不是靠極端,而是一點一滴的累積
除了建立正確的觀念與生活習慣,我也建議定期使用像 InBody 這樣的體組成分析儀器,監測體重、肌肉量、體脂率等指標。家用版InBody 輕巧方便,讓你在家也能長期追蹤這些數據。減重不能只看體重計上的數字,而是要看整體身體組成的改變,肌肉量、體脂率也很重要。如果你有 家用版InBody ,不妨每周測一次。透過長期監測身體組成的趨勢,你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代謝狀況與生活習慣的影響,也能避免因為短期體重波動而感到焦慮。
行為心理學研究指出,人們越容易完成的行為越容易開始,也越容易持續。設立太大的目標,反而容易讓人感到焦慮、拖延,甚至半途而廢。相反地,從小而具體的目標做起,更容易建立成功經驗與自信感,也才有機會走得長遠。真正有效的改變,從來不是靠極端,而是靠一點一滴的累積。希望這些微小但可以持續的生活習慣,能幫助你穩定前進、成功減重。每天比昨天好一點,最後你會發現自己不只瘦下來了,而且走得穩、走得長。
「我從來沒想過,這麼簡單的方法,竟然真的讓我瘦下來了。」
這是我一位個案曾跟我分享的心聲。她試過無數減肥方法、歷經無數挫敗,最後反而是用我教她的方式—不挨餓、不極端—成功瘦下來了。這篇文章,就是想把這樣的經驗分享給你。願你也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,不委屈、不焦慮地瘦下來,並且真正喜歡上這樣的生活方式。
| 攝於 2025 年,保安車站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