減重不委屈!我親身實踐的6個微小習慣,讓我吃得開心也能瘦

減重瘦身

你是不是也曾嘗試過各種減重方法,最後又回到原點?我懂,因為我也曾是個小胖妹,體重比現在多了10公斤。減肥路上,我經歷過自卑、挫折,甚至懷疑自己:「是不是這輩子就只能這樣了?」那種心情,我全都走過。也正因為如此,我深深知道:減重不能靠意志力硬撐,而是要用「對的方法」,才能真正成功,並且持續下去。

以下這些方法是我一直以來親身實踐、真正有效的生活型態修正。它們不痛苦、不極端,卻能穩定幫助我管理體態、維持健康。如果你也曾努力過卻總是失敗,也許不是你不夠堅持,而是方法不對。我想邀請你,一起試試這6項微小但關鍵的生活型態調整,讓減重不再是折磨,而是一種舒服、可持續的生活方式。

📖 文章目錄


減重前的基礎心態設定:絕對不能快

很多人減重失敗,不是因為不夠努力,而是太努力了—太想要快速瘦下來。減重最重要的就是建立正確的心態:千萬不能求快。越快瘦下來的體重,越快回來。不當節食會讓身體的代謝率下降,一旦恢復正常飲食,身體為了「防止再次飢荒」,會更努力地儲存脂肪,導致體重迅速回升。

這部分我有慘痛的體悟。年輕的時候我曾經連續三天,每餐只吃一顆蘋果,結果一恢復正常飲食,體重馬上就彈回來了。那幾天不只挨餓,還全身發軟、頭昏眼花、心情低落,整個人慘兮兮。

減重需要維持良好的新陳代謝,良好的新陳代謝需要足夠的營養素才能運作。過度節食不只讓你瘦不下來,還可能導致掉髮、膚況變差、體力下滑、情緒不穩……長期下來,對健康非常不利。比較合理的減重速度是每週減 0.5–1 公斤,慢慢來就好,不要讓身體和心情承受太大壓力。體態管理是一輩子的事,不是短期衝刺。瘦得健康、瘦得漂亮,才是真正值得追求的目標。

習慣一:三餐照常吃,掌握「原型食物」、「八分飽」、「晚餐減量」三重點

現在的我從不節食,三餐照常吃,代謝和體態反而更穩定。我會優先選擇原型食物,蔬菜種類越多越好,但每餐吃到八分飽就停,讓身體有足夠能量但不過度負擔。

如果真的想讓體重下降再明顯一點,我會調整晚餐的份量,只吃七分飽,盡量在18:30前吃完,之後就不再進食。因為晚餐後活動量相對低,把熱量集中在白天攝取,更有助於消耗、不容易囤積。而且晚餐距離睡覺時間近,選在這一餐少吃,反而比較不容易覺得委屈。

但如果當天晚上有打羽球,我就會正常吃晚餐,因為身體需要足夠的碳水來支撐有氧運動。前面提到的飲食方式是我在非運動日執行的。飲食需要依據身體需求做出彈性地調整,不要對自己太過嚴格,影響到運動時的體能狀況或心情。

習慣二:每日水分攝取足夠

大量喝水可以促進代謝,良好的代謝是維持理想體態不可或缺的。我每天都喝很多水,53公斤的體重,喝到2500c.c.以上。減重期間,水分攝取量建議約 35–40c.c/kg/day.,例如60公斤的人每天就需要喝 2100–2400c.c.。

無糖茶可以算入水量,但湯品、咖啡、含糖飲料不算。容易忘記喝水的人,建議可以準備一個大容量水壺,早上裝滿水、放在看得到的地方,就能提醒自己每天的目標,很多人覺得這個方法很有效。

習慣三:甜點零食照吃,但有限制

減重不是一場禁食比賽,是一段學習與身體和心理和平共處的旅程。甜點、零食不是敵人,只要掌握頻率與份量,每週一次、淺嘗即止,完全沒問題。我一直以來都有吃甜點。很多人減重失敗,不是因為吃了什麼,而是因為「太委屈」。當你覺得自己什麼都不能吃、什麼都要忍,很容易在某個瞬間爆炸,進入報復性暴食的惡性循環。

所以,減重期間最重要的不是「不能吃」,而是「怎麼吃」。只要「掌握好份量」,甚麼都可以吃。讓自己偶爾享受一下喜歡的食物,心情愉快、壓力降低,反而更容易長久堅持。

當我們進食、攝取碳水化合物後,血糖會上升,胰島素隨之分泌,幫助血糖進入細胞作為能量使用。但如果攝取的能量超過身體所需,胰島素就會將多餘的葡萄糖轉化為脂肪儲存起來。反過來說,當我們沒有持續進食、讓身體進入空腹狀態時,胰島素濃度會下降,這時身體才有機會啟動脂肪燃燒機制。簡單來說,會感覺餓,才有機會瘦

依照胰島素的運作邏輯,我會建議:如果真的很想吃甜點或零食,最好安排在正餐後吃。因為那時血糖已經上升,胰島素正在作用中,這時吃甜食對身體的影響相對較小。反而如果等到餐後兩三小時、血糖已經下降的時候再吃,血糖會再次被拉高,胰島素又會重新分泌,導致脂肪更容易堆積。

也就是說,甜點不是不能吃,而是「什麼時候吃」也很重要。掌握好時機與份量,才能在享受美食的同時,不影響體態管理。

習慣四:餐與餐中間不吃點心,餓了才吃下一餐

承接上一段,懂得操作胰島素,才能輕鬆管理體態。三餐都可以吃,但不要一直吃,中間一定要留出空腹時間。這是現代人最容易忽略的部分,因為大家習慣隨手塞點小零食、喝含糖飲料,幾乎沒有真正「空腹」的時候。

但事實上,空腹時間是身體啟動脂肪燃燒的關鍵時段。當我們不持續進食,胰島素濃度會下降,身體才有機會進入燃脂模式。反過來說,如果一直吃、胰島素一直處於高峰,就等於一直在儲存能量、囤積脂肪。

所以我會刻意讓自己在餐與餐之間不吃點心,真的餓了再吃下一餐。真的要吃甜食,我會在正餐後吃。這不只是幫助體態管理,更是讓身體回到自然的代謝節奏。你會發現,當你開始習慣「餓了再吃、餐和餐中間不吃點心」,就能簡單瘦下來。

習慣五:晚餐時間越早越好,避免宵夜

間歇性斷食(Intermittent Fasting)就是立基於胰島素運作邏輯上的一種有效的方式,透過延長空腹時間,讓胰島素濃度下降,身體去啟動脂肪燃燒機制。但其實不需要做到極端的168斷食法,每天維持12~14小時的空腹時間,就已經能帶來很好的代謝效果。對我來說,最簡單的做法就是晚餐早點吃完,例如在18:30前結束進食,之後就不再吃東西。這樣不僅讓身體有足夠時間進入空腹狀態,也不會影響睡眠或造成腸胃負擔。

有些人會推薦早上不吃早餐、從晚上吃完晚餐開始斷食到隔天中午,這種「早上斷食」的方式我個人不太喜歡。因為白天是身體和腦袋活動最密集的時段,需要充足的營養與能量來高效運轉。我反而更推薦晚餐後開始間歇性斷食,讓身體在晚上睡眠休息時段自然進入代謝調整,而不是在需要專注與體力的白天去忍耐飢餓。

當然,生活中難免會有聚餐或特殊場合,偶爾晚一點吃、吃多一點也沒關係。我自己的原則是:當天放輕鬆去吃,八分飽就停,真的吃到全飽也不用自責,隔天再調整回來就好。飲食管理看的是長期趨勢,不是某一天吃了什麼。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,才能走得長久、瘦得健康。

習慣六:不一定要運動,有「活動」就好

減重真的不需要老是跟「運動」綁在一起。不是每個人都喜歡健身房,也不是每個人都有時間流一身汗。願意多活動就行,這才是最容易持續、最貼近生活的方式。

你可以選擇多走路、多爬幾層樓梯、坐捷運時多站一點,捷運提前一站下車、不叫 Uber Eats、在辦公室適當站立而不是整天坐著。這些看起來微不足道的行為,長期累積起來的熱量消耗,比你想像的更多也更重要。我自己平常很喜歡騎 YouBike,堅持不買機車,也從不叫 Uber Eats。太便利的坐式生活,是肥胖的根源。那些簡單可以做的日常活動不做,卻花大錢上健身房,有點本末倒置。

先從願意在生活中多活動開始吧!一週有 5 天走超過 8000 步(約 4 公里),我覺得就是一個很不錯的指標。有固定運動習慣的人當然可以繼續維持,但沒有運動習慣的人,只要願意在日常中多動一點,就已經非常棒了。

結語:真正有效的改變,從來不是靠極端,而是一點一滴的累積

除了建立正確的觀念與生活習慣,我也建議定期使用像 InBody 這樣的體組成分析儀器,監測體重、肌肉量、體脂率等指標。家用版InBody 輕巧方便,讓你在家也能長期追蹤這些數據。減重不能只看體重計上的數字,而是要看整體身體組成的改變,肌肉量、體脂率也很重要。如果你有 家用版InBody ,不妨每周測一次。透過長期監測身體組成的趨勢,你可以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代謝狀況與生活習慣的影響,也能避免因為短期體重波動而感到焦慮。

行為心理學研究指出,人們越容易完成的行為越容易開始,也越容易持續。設立太大的目標,反而容易讓人感到焦慮、拖延,甚至半途而廢。相反地,從小而具體的目標做起,更容易建立成功經驗與自信感,也才有機會走得長遠。真正有效的改變,從來不是靠極端,而是靠一點一滴的累積。希望這些微小但可以持續的生活習慣,能幫助你穩定前進、成功減重。每天比昨天好一點,最後你會發現自己不只瘦下來了,而且走得穩、走得長。

「我從來沒想過,這麼簡單的方法,竟然真的讓我瘦下來了。」

這是我一位個案曾跟我分享的心聲。她試過無數減肥方法、歷經無數挫敗,最後反而是用我教她的方式—不挨餓、不極端—成功瘦下來了。這篇文章,就是想把這樣的經驗分享給你。願你也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,不委屈、不焦慮地瘦下來,並且真正喜歡上這樣的生活方式。

攝於 2025 年,保安車站

▶ 延伸閱讀:
▶ 關注Serena歡迎追蹤IG請私訊跟我說一聲你是從部落格來的喔,我會很開心收到你的訊息)
預約健康講座、合作洽談歡迎填寫表單  


若您有任何健康上的疑慮或不適症狀,請務必尋求專業醫療意見或諮詢合格醫療人員,本文不構成醫療建議,相關說明請見免責聲明。本文歡迎社群分享,如需轉載編輯,請與我聯繫,轉載必須註明原作者名稱與原文連結。Serena The Health Coach保留著作權 Copyright © 2024 Serena The Health Coach
Serena The Health Coach

✢ 美國ACE認證健康指導教練、公共衛生碩士、健康講師 ✢熱衷傳遞健康知識,進而幫助大家擁有健康快樂的生活

張貼留言

較新的 較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