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幾個月,我在運動時發現心跳會突然加快到每分鐘140下。回診後,醫師告訴我這不是危險的心室性心律不整VT,而是 AF(心房顫動) 或 AT(心房心律過速)。目前偵測到的發作頻率不到 0.1%,醫師說要等超過 1% 再考慮做心導管電燒,燒除引起心律不整異常放的電區。我聽了有點安心,但也更明白,這份「與心共處」的練習,我還在持續學習。
🫀 前情提要:
過去我曾在部落格中寫過幾篇關於心臟節律器的文章,記錄從手術、恢復期到長期追蹤的經驗。如果你第一次看到這篇文章,建議可以先閱讀以下延伸內容:
關於我的HCN4 基因變異與心臟節律
我有一個叫做 HCN4 的基因缺陷。正常情況下,HCN4 幫助心臟在休息時維持穩定跳動,也能在活動時適度加快。但當這個基因發生突變時,心臟的「自動節奏」會變得遲緩,醫學上稱為 心搏過緩(sinus bradycardia)。這也是我當初需要植入 心臟節律器(pacemaker)的原因。
除了心搏過緩(sinus bradycardia),我被診斷出也有 Brugada syndrome(布魯蓋達症候群)。這種遺傳性心律疾病主要與鈉離子通道功能異常有關,而研究發現 HCN4 基因可能會與這些離子通道基因互相影響,使得心臟在某些情況下更容易出現致命性的 VT(心室性心搏過速)。
因此,醫師為了預防突發性 VT(心室性心搏過速)造成的危險,在我體內植入了心臟節律器(pacemaker)+ ICD(除顫電擊器)二合一機型,它能在必要時自動偵測、放微電流調整心臟節律,以及在必要時透過電擊中止危險的 VT(心室性心搏過速)心律,保護我的生命安全。
不過即使有了這些裝置,心臟的節律依然會受到自主神經與外在環境的影響—特別是體溫、電解質、水分與壓力。這一兩年來我發現,自己對這些外在條件越來越敏感。
一次讓我印象很深的AF心房顫動經驗
有一次夏天去爬山,天氣悶熱,我又顧著聊天沒注意一直喝水。當時只覺得很熱、嘴巴很乾、一直流汗,結果AF心房顫動突然爆發,心跳變得又亂又快,非常不舒服。那時我立刻坐下來,灌了兩瓶冰的運動飲料,坐了快 40 分鐘才恢復。從那之後,我再也不敢讓自己脫水或體溫過高。對像我這樣有 HCN4 基因異常的人來說,體溫升高、電解質流失、脫水,是潛在的誘發因子,這讓我也開始重新檢視和調整生活習慣。
我的外婆也有裝心臟節律器,我的基因變異是遺傳自她。她的心臟問題是bradycardia心律過緩與嚴重的AF心房顫動交錯出現,後來70幾歲時甚至做了心導管電燒治療。當我被診斷出 HCN4 基因缺陷時,不免覺得自己的人生軌跡似乎在重演外婆的故事,只是我的症狀都比外婆提早了幾十年。
雖然承襲了這個基因變異,但我從來不覺得這是個不幸。外婆是個溫柔又堅韌的人,從小她就很疼愛我,給了我許多美好的回憶,當她的孫女是很幸福的事。或許,這份基因既是她留給我的體質,也是她傳遞的一種生命韌性吧。我常覺得,上帝給我什麼,我就用什麼去活好那個「我」。我不埋怨,也不逃避,慢慢學習帶著這顆有點特別的心臟,好好生活。
關於心臟節律器設定的調整
前陣子我為了想要延緩開刀更換節律器的時間(因為二合一機型比較容易耗電),跟醫師討論後把裡面的 動態偵測功能 關掉,讓節律器的電池更省電。這個功能原本會根據活動量自動調整心跳速度,但我想說自己運動量不大,應該沒差。結果關掉後,在運動時反而更容易出現出現AF(心房顫動) 或和AT(心房心律過速)的發作。
我和醫師討論過後,認為這是可能的原因:
沒有動態偵測功能,運動時,我的心跳仍維持在較低速度(因為快不起來)。當身體認為心跳太慢、不足以應付運動需求,交感神經會被強烈啟動,加快心律。這樣的過程這有可能間接引起交感神經過度亢奮,誘發AF(心房顫動)或 AT(心房心律過速)的發作。
因此後來,和醫師討論後,我的動態偵測功能重新打開了。
我從文獻和病友身上學到的生活型態調整方式
這些年,我陸續閱讀了許多 HCN4 基因異常相關文獻與病友在國外論壇的分享。很多人的經驗都與我相似,他們提到幾個生活型態調整原則,加上我的個人經驗後,我列出以下建議給有類似情況的讀者參考:
✅ 控制體溫:避免讓體溫過高,是避免AF發作很重要的事。打羽球時,我都會特別選擇有大電風扇、通風良好的球場,一下場就立刻坐到電風前讓身體快速降溫。現在的我,也已經不在夏天爬山,因為我知道,身體已經承受不起那樣的消耗。✅ 漸進式運動:讓心跳慢慢升高、慢慢降低,不做突然爆發式訓練。
除了這些建議,我自己也加入其他生活型態與營養的調整:
✅ 鎂的攝取:鎂是心律穩定的重要礦物質,但日常飲食中很容易不足。除了多吃深綠色蔬菜、堅果、酪梨、香蕉、南瓜等天然食物,我自己也會額外補充甘氨酸鎂(Magnesium glycinate),這是吸收率較高、對腸胃刺激較小的型式,對我來說是最方便補充方式。✅ 穩定心情:焦慮會強烈刺激交感神經,容易影響心律。平時生活中,我會提醒自己「慢慢過生活」,盡量避免壓力過大,讓心情保持平穩。即使遇到忙碌或緊張的時刻,也會刻意放慢呼吸、給自己短暫的休息空間,這對心臟健康很重要。
✅ 穩定作息:固定睡眠時間、避免熬夜,能幫助自律神經維持平衡,也對心律穩定非常重要。規律的作息讓身體生理節律穩定,心臟更容易保持穩定跳動,對像我這樣有心律敏感的人尤其關鍵。
找到上天給這顆心的意義
我曾經不想接受「自己要裝心臟節律器」的事實,但現在我早已接受。這是一條關於「理解」的旅程。我的外婆雖然心臟不完美,至今也 86 歲,她的心臟陪她走過了許多歲月。沒有人天生基因百分之百完美——糖尿病、高血壓、乳癌、大腸癌……數不勝數;基因就像一片浩瀚的海洋,人類已知的只是冰山一角。
我已經不再追問「為什麼」,也不悲觀自哀,更不認為自怨自艾有用。上帝給了我什麼牌,我就好好打這副牌。真正重要的,是把握每一個當下,活得踏實而有意義。在百年之後,我們都將離開這個世界,但在每個瞬間,我們為自己、為身邊的人、為社會留下的,才是真正曾經存在過的價值。
這顆帶著特殊基因的心臟節奏,持續教我這一課。希望所有讀者和我一樣,能平和地與自己共處,找到上天給這顆心的意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