腰痛、背痛、肩頸僵硬該掛哪一科?物理治療有用嗎?一篇文章完整解析

最近有位個案找我諮詢背痛的問題,他因長期背痛去骨科檢查,醫師照了一張X光片後,說沒有長骨刺或結構問題,說脊椎弧度不夠,建議他減重、找人推拿,就請他回家了。但他的疼痛依然存在,心中也有許多疑問。我跟他聊了很多,這些年來也發現很多人對「腰酸背痛該掛哪科」存在迷思與誤解。腰酸背痛、肩頸緊繃或下背痛的原因,不一定都是骨頭出了問題。今天寫出這篇文章,希望大家在面對腰酸背痛或肌肉骨骼疼痛時,不要走冤枉路,也能更有效地解決問題。

📖 文章目錄

腰酸背痛掛骨科正確嗎?如何選擇就醫科別?

對多數人來說,當腰酸背痛、肩頸緊繃或下背痛出現時,第一個想法就是「可能骨頭出問題了,要去骨科檢查」。這是可以理解的,因為影像檢查(X 光、MRI、CT)是大家最熟悉、最直觀的方法,可以「看到骨頭結構有沒有問題」。

骨科醫師的專長在於外科手術,他們非常擅長處理骨折、椎間盤突出、關節退化等需要手術介入的問題。不過,並非所有疼痛都源自骨骼結構本身,許多慢性疼痛其實來自肌肉、韌帶、筋膜或關節周圍軟組織的失衡或功能不良。骨科醫師雖然也會進行骨骼評估,但軟組織的徒手檢查、動作控制分析與功能訓練並非他們主要的工作範疇,因此,有時候這類疼痛的根本原因可能不容易被處理到。

相對之下,復健科醫師擅長從整體身體結構與功能的角度來評估問題。他們會同時考量骨骼、肌肉、韌帶、筋膜與神經之間的互動,提供以「非手術方式改善功能與減輕疼痛」為核心的治療建議。例如透過運動治療、姿勢訓練、物理治療或注射治療等,協助身體恢復平衡與穩定。

許多人會擔心:「那如果其實真的需要開刀,先看復健科會不會耽誤病情?」其實不會。復健科醫師同樣具備診斷能力,也能解讀影像檢查。如果在評估後認為你的問題屬於結構性病變、確實需要外科介入,復健科醫師會主動轉介到骨科或神經外科,確保你能得到最合適的治療。

因此,若你的疼痛是慢性的、屬於酸痛、僵硬或肌肉緊繃型態,建議可以先掛復健科,讓醫師進行完整的身體評估與必要的影像檢查。若問題單純為軟組織緊繃或動作控制失衡,多半可以透過復健與物理治療改善;若為明確的結構問題,需要外科開刀介入,復健科醫師自然也會為你轉介到骨科或神經外科,做後續的手術評估。

總的來說,從我自己的專業觀點與經驗,針對骨骼肌肉問題,我個人會建議:能復健就先復健為。畢竟手術是一種侵入性治療,對身體仍有一定風險;若能透過復健與功能訓練改善問題,不僅更安全,也能幫助你更了解自己的身體運作與保養方式。 但當然,真的必要時,開刀解決結構性問題也未嘗不是一個選項。


復健科醫師與物理治療師的差別

很多人以為復健科看診就等於做物理治療,但實際上有所區別。復健科看診主要是讓復健科醫師做診斷,評估你的疼痛來源、功能障礙、肌力與關節活動度等,醫師並不會直接徒手幫你做復健。若需要進一步做復健治療,會轉介給物理治療師執行。兩者在學術背景與訓練方向完全不同。復健科醫師是醫學系畢業,任務是診斷疾病原因、評估損傷程度並規劃治療方向。物理治療師來是物理治療學系畢業,任務是實際執行物理治療,例如徒手治療、運動訓練、姿勢調整與儀器治療等。

因此,在很多復健科診所,你會看到診間內搭配一個儀器區,那裡的物理治療師會根據醫師診斷提供治療儀器操作。現在的物理治療型態非常多樣,搭配在復健科診所裡的多半是健保給付的物理治療。健保規範通常允許你看診後做 6 次物理治療,但因為成本與規範的限制,這些治療多以使用熱敷、電療儀器為主,物理治療師很少有時間進行一對一徒手治療或詳細動作指導。因此,現在很多優秀的物理治療師會自行開業,提供深入的一對一徒手治療以及個人化的運動指導。

健保物理治療和自費物理治療的差異

健保物理治療:

✅ 通常會提供熱敷、電療等基本治療
✅ 時間短(約 20–30 分鐘),一張診斷卡可做 6 次
✅ 對軟組織或結構性問題的改善有限

自費物理治療:

✅ 物理治療一對一治療,由物理治療師提供徒手操作、運動和復健指導
✅ 時間長(約 1 小時),一次費用約 1800–2500 元
✅ 能針對骨骼、肌肉、韌帶、筋膜等整體問題進行評估與改善
✅ 效果通常比健保物理治療更明顯

真實個案分享:下背痛不一定是骨骼、椎間盤問題

我曾遇過一位長期下背痛的個案,起初他也以為是椎間盤或骨頭問題。到骨科檢查後,影像顯示「沒大礙」,但疼痛依然存在。後來他到自費的陽明物理治療所治療,他們隔壁有搭配復健科診所,第一次會先由復健科醫師診斷,接著做自費的物理治療。醫師評估後發現他的問題是:

✅ 肌肉太緊繃以及韌帶彈性不足

當下,該個案背部接受了熱敷後,物理治療師幫他徒手放鬆幾個肌肉和韌帶區域,還教了他三個回家後每日可以做的放鬆運動,叫他回家後仍要規律做,才能放鬆肌肉和韌帶,預防疼痛再復發。回家後,該個案乖乖執行,只去了三次自費物理治療,下背痛就明顯改善,後來沒有再復發。

這個案例告訴我們:疼痛不一定來自結構異常,軟組織功能問題同樣可能造成長期疼痛。透過正確評估與復健,很多問題都可以不靠手術解決。

自費物理治療就醫流程

前面提到,復健科醫師的主要工作是診斷,而物理治療師則負責執行治療。在許多情況下,醫師的診斷還需要影像檢查(如X光、核磁共振MRI等)來輔助判斷問題的根源。因此,當你有明顯的疼痛或活動受限時,建議的第一步是:

👉 先掛號復健科門診,由醫師評估並確立診斷。

接著,向醫師索取診斷書或相關病情摘要,再帶著這份文件前往自費物理治療所掛號,接受治療。多數自費物理治療所都會要求出示診斷書,這不僅是為了行政規範,更是為了讓治療師能根據醫師診斷進行更精準、對應性的治療規劃,確保安全與成效。

很多人會覺得自費物理治療「很貴」,但是我認為它提供的是更高的價值。自費物理治療不僅僅是幫你做治療動作,更重要的是把你教會、讓你可以把技巧帶回家長期自己保養:物理治療師會解釋疼痛的原因、指導你正確的動作與伸展技巧,讓你學會帶回家持續練習。對年輕或願意學習的族群而言,這種方式可以長期改善、預防疼痛復發,甚至減少未來反覆就醫的次數。

舉我前面提到的個案為例,他只去了三次自費物理治療,就成功緩解了長期下背痛,至今沒有再復發。從這個角度看,這樣的投資其實非常划算,也比頻繁掛號、重複檢查或手術風險要高效得多。這樣的費用,換來了身體功能的長期改善與生活品質的提升,我個人覺得非常值得。

結語:用對方法,腰酸背痛也能重新找回沒有疼痛的生活

在臨床上,有的時候看到一些狀況其實可能是「小問題被放大處理」的例子。我曾有一位個案,因為長期下背痛,痛到會麻,去掛了骨科,骨科醫師評估後建議他開刀。但他猶豫之下又去看了另一家復健科—紫陽復健科。復健科醫師仔細評估後,陸續替他進行了PRP和玻尿酸注射治療,後來他也有搭配物理治療師進行一對一徒手治療與運動訓練。幾週後,他的背痛明顯改善,如今五年過去了,背痛沒有再復發。

他笑著對我說:「還好那時候我沒有急著開刀。」如果當初真的選擇手術,他的背上可能會多一道長長的疤,也需要面對漫長的恢復期。但現在,他不但擺脫了疼痛,還重新開始爬山、游泳,過著更健康自在的生活。

這個例子提醒我們一件事:有些骨骼肌肉的疼痛,其實不需要急著用最大的手段去解決。給身體一點時間、用對方法、找到合適的專科與治療方向,往往就能讓你在不開刀的情況下,重新找回沒有疼痛的生活。


▶ 想看更多相關文章,歡迎造訪健康新知專區
▶ 關注Serena,歡迎追蹤IG(請私訊跟我說一聲你是從部落格來的喔,我會很開心收到你的訊息)
▶ 預約健康講座、合作洽談,歡迎填寫表單  


若您有任何健康上的疑慮或不適症狀,請務必尋求專業醫療意見或諮詢合格醫療人員,本文不構成醫療建議,相關說明請見免責聲明。本文歡迎社群分享,如需轉載編輯,請與我聯繫,轉載必須註明原作者名稱與原
Serena The Health Coach

✢ 美國ACE認證健康指導教練、公共衛生碩士、健康講師 ✢熱衷傳遞健康知識,進而幫助大家擁有健康快樂的生活

張貼留言

較新的 較舊